当前位置:首页 > 节水新闻

四川:小农水发挥大作用 重点县建设谱新篇

发布时间:2019-12-26 07:56:00 点击:

重点县建设提速四川小农水发展

2009年起,财政部、水利部开始在全国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我省共获得中央财政两年5.34亿元46个重点县支持。目前,我省第一批20个重点县已全面完成2009年的建设任务,第二批26个重点县建设也即将进入实施阶段。根据规划,通过3年建设,全省46个重点县将完成总投入122亿元,实现新增和改善灌面634万亩,一大批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将展现在四川大地上。

为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加快实现“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宏伟目标,2009年,省财政厅、省水利厅以机制创新为抓手,以竞争立项、集中投入和民办公助为突破,书写了四川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史上的崭新篇章,得到国家财政部、水利部的高度评价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今年,我省将在46个县全面推广民办公助机制,并将进一步创新投入机制,推进加快我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进程,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力量。

竞争立项:资金分配机制的一大突破

善抓机遇的四川,在省委、省政府“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水利发展战略指引下,以崭新的机制和大胆的创新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在四川生根开花,异彩纷呈。

为充分调动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确保项目资金分配公开、公平、公正,两年来,我省以引入竞争立项机制的办法,通过自愿申报、合规审查和专家评审,在两批共170余个申报县中,比选产生了46个增产增效潜力大、示范作用显著、资金整合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前期工作扎实、资金管理规范的县(市、区),比选产生的46个重点县名单还先后在《四川日报》、四川财政网和四川农村水利网上进行了公示。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县基本条件设置上,采取了一些新的做法。比如,要“一事一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群众自愿的比例要达到85%以上;在省级以上审计通报或媒体曝光中,有违规使用支农资金的,不能申报项目县。通过竞争立项,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实现了“阳光操作”,在调动政府和群众积极性上实现了变 “要我干”为 “我要干”。

投入机制:从分散向集中转变

重点县建设能否实现三年整体推进目标,投入是关键。按照中央以各级财政小农水资金为引导,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整体推进战略,全方位推动小农水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在建立省级激励补助机制引导各级政府增加投入,并积极推行民办公助,努力激发受益群众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我省还从两个方面推进投入机制创新:一是建立集中投入机制。为确保重点县迅速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建设目标,在资金安排上,我省彻底改变了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真正做到了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真正贯彻了“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46个县直接用于项目建设的财政资金规模平均达到了一年2300万元,创小农水资金安排规模的历史最高水平;若加上整合资金和农民投入,46个县平均投入总规模达到了一年8900万元。二是积极加大整合资金力度。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我省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努力调动部门的参与积极性,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尽其能,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努力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据初步统计,仅2009年至2010年,在重点县建设中,我省就实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7.32亿元。

民办公助:小农水建设群众“当家作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如何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成了激发群众积极性的“点火钥匙”。

平昌、通江等县在建设中创造的“先改后建、先建后补”机制,以是否开展水利工程体制改革作为申报项目建设的先决条件;在规划区内以村为单位开展立项竞争,由群众自愿参与、优胜劣汰;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工程项目由农民自愿申报、自主实施、自主监督、自主管护,建成验收合格后国家再给予补助。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方式,引导农民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小农水建设,真正做到了“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使小农水建设成为在政府引导下的群众自发行动,既成功破解了小农水建设投入主体单一、建设主体缺位、建后管护困难等三大难题,确立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又有效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还将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收入增长,小水利有望发挥大作用。

据初步统计,通过推进民办公助机制,平昌县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2627.6万元,通江县引导群众投工投劳1270万元,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高涨。同时,由于真正把小农水工程“当家业来建,当产业来办”,群众对工程质量的监督也更显实在、有效,既保证了工程进度与质量,又利于工程长效发挥作用。

2010年,在财政部、水利部的积极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将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中全面推行民办公助机制,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使项目区的农民群众真正在小农水建设中“当家作主人”。

成功实践:小农水成果振奋人心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给我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累累硕果。

“竞争立项、优胜劣汰”的立项办法普遍应用;“先改后建、先建后补”的民办公助机制逐步完善;“自主申报、自主实施”的工程建设形式得到推广。

首批20个县2009年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据统计,共完成投资16.03亿元,其中,中央及省级财政投入3.74亿元,调动市县财政投入1.45亿元,引导农民自筹和投劳折资1.34亿元,整合其他涉农资金9.5亿元;共建成渠道6331公里,整治山坪塘5382座,整治石河堰277处,建设蓄水池10430口,改造提水泵站625座;新增和恢复灌面53.64万亩,改善灌面64.64万亩,新增节水灌面51.47万亩,集中打造规模2万亩以上的片区38片。

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在财政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中央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契机,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彻底改变我省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状将不再是梦想。在一大批重点县的示范带动下,我省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也必将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并将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

苍溪:大旱年景不“喊渴” 有了小农水 旱涝保丰收

“有了小农水,旱涝保丰收!”在苍溪县元坝镇张滩村小农水建设项目区,村民陶三兴这样说。

陶三兴所在的张滩村地处旱山梁,全村768亩农田逢干就旱,遇雨就涝。2009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在该村实施后,全村标改山坪塘11口,新增蓄水1.5万立方米,新建防旱池8口,新增蓄水0.16万立方米,整治渠道10.65公里。

就在今年西南五省旱灾肆虐之时,密布张滩村山山峁峁的山坪塘水光潋滟。陶三兴和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小农水硬是好,全村768亩稻田满栽满插,大旱之年反而增产增收了!”

2009年苍溪县歧坪、元坝、中土、石门4个乡镇、24个村被列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总投资近4000万元。该县抢抓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推行“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的建设机制,探索创新形成了“一主四动三转变”的建管模式,小农水项目又好又快推进。

2010年3月,该县完成建设任务:项目区共标改整治山平塘152口,新建微水池150口,整治新建渠道162.5公里,新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500亩。项目区实现新增水方19万立方米,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1.6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7万亩,确保了3.5万亩农田的灌溉。

先建后补 激活“一池春水”

元坝镇马家沟村3组吴家大堰原本可以蓄水1.6万立方米,但一直渗漏严重,常年蓄水只有6000立方米。在小农水建设中预算整治总投资7.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5万元,但还有差额1.7万元,怎么办?

“我们采用向受益区群众借款方式,约定每户借款1000元,还款1200元,付一定利息,以后用卖水的收入还款。现在,这个堰全面整治完成,实现灌溉面积达113亩。”马家沟村村主任马连春说。

全村通过村民大会讨论,从受益户中预借整治差额资金,同时鼓励投工投劳、以劳折资。小水利建成使用以后,将水费等收入用来归还借款。同时,还可按一定标准,在投资户水费中计量抵扣借款。以水融资、以水养塘,产权改变激发了农民投资热情。项目区通过借钱拉动投入的方式借用受益户资金33万余元,建设山坪塘16口。

配套产业链 致富路上跑得欢

“这下我们发展红心猕猴桃就不愁了。”元坝镇井坝村党支部书记杨光斌看着一条崭新的水渠从自己村组通过,高兴地算起了增收账。

“有水就有保障,有水就有前途。”猕猴桃业主老苏望着正在喷灌的猕猴桃园很惬意,以前他的50亩猕猴桃浇水要一担一担地挑,现在只需轻轻一扭开关,就可轻松浇灌猕猴桃。

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苍溪县立足于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用水,注重与产业园区连接,在三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整治山坪塘15口,整治防渗渠系1800米,新建微水池11口,新增恢复水方1.5万立方米,建设高效节水喷灌130亩,实现了猕猴桃高效节水灌溉自动化。

据了解,该县按照“以人为本、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打造”的原则,将灌溉渠道与中型水库灌区主支渠连通,山坪塘与蓄水池相连,形成塘池渠相通的“长藤结瓜式”水利网络,通过小农水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平昌:创新机制“活水”来

平昌,川东北的大县。

该县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中放手发动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套良性互动的小农水建管机制,使群众视小农水为“家业”。

“三三制”群众说了算

平昌县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中坚持“三不三议三自主”的制度,充分发挥了民主,坚持指导不拍板,群众说了算。

“三不”。坚决不办群众不受益的事,不办群众不参与的事,不办群众没能力办的事。

“三议”。即村“两委”提议、代表审议、村民决议。工程建设内容、建设形式、受益群众投劳筹资等由村委会、村支部提议,形成初步方案后召集村民代表审议,最后召开村民大会集体决议。

元山镇泥池村村民对小农水实施内容意见不统一,村上通过逐户走访,综合大多数群众意见,调整为新建利民水库的灌溉渠,92.3%的群众投了赞成票。干部群众齐了心,项目实施进度快,仅70天就高标准地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

“三自主”。即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资金怎么筹集、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竣工、谁来监督都由群众自己说了算。

坦溪镇民兴村新建金山水库灌溉渠,11个施工单位参与竞争性谈判,分别报价每米80元、90元、110元,群众通过反复算账,认为既要保证质量又要节省资金,选择每米90元比较可行,在镇纪委和群众现场监督下,确定了施工队伍。

“六个到位”打造阳光工程

平昌县严格程序操作,逗硬过程监管,以“六个到位”着力打造优质、阳光、廉洁、效益工程。

体制改革到工程。该县坚持先改制后整治,先整治后补助,将明晰产权作为项目比选和项目实施的前置条件。农户自用为主的小微水利工程,项目补助所形成的资产划归农户个人所有;受益户较多或跨区域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补助所形成的资产划归用水协会所有。全县组建用水协会1830个,协会管理山坪塘3956口,颁发工程权属证书1320个,小微水利改革面达70%。

项目批复到工程。每个工程由项目村的用水户协会提出申请,县水务局根据村民决议作出规划设计和投资概算,县财政局进行投资评审,县发改委批复立项后由业主按程序组织实施。投资20万元以上的工程严格执行招投标规定,投资不足20万元的由协会组织会员代表实行竞争性谈判确定施工队伍。

技术把关到工程。全县抽调技术骨干62人,分别落实到每个工程,驻点指导。施工、监督等全部载入工程档案。

过程监管到工程。每个项目村由群众推选3—5名群众代表参与项目实施全程监管。工程竣工后,项目村组织村民代表自查验收,乡镇进行复查,不摆摊子,不留隐患。

资金补助到工程。工程验收并决算审计后,由县财政局划拨补助资金到水务局专户,水务局负责兑现到每个用水协会和工程。

影像建档到工程。坚持“一个工程一套影像,一个工程一套档案”,所有项目全程跟踪,制成影像资料,建立电子文档备查。

据统计,该县共完成2009年度小农水项目投资8547万元,其中,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782万元。完成各类小农水工程1737处,其中:整治和改造山坪塘582口,新建和改造渠道623条510公里,新建和整治蓄水池522口,新建囤水田763亩,新增和恢复灌面2.17万亩,改善灌面5.55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58万公斤。

通江:创新投入破难题 水到渠成惠农家

从2009年8月起,通江县率先推行“五民一补”的民办公助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钱从哪里来、钱该怎么用、建后如何管”三个难题。仅用8个月时间,全面完成了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排工程体系,惠及6个乡镇、29个村、8.6万人,恢复和新增灌面2.25万亩。

钱从哪里来——

“六点聚力”解难题

要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根据规划,全面完成投入资金共计1亿元。中央、省级财政只补助1800万元,另外8200万元资金从哪里来?

国定贫困县通江,2009年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6700多万元,如何筹集这笔巨大的资金,成了摆在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道难题。

通江县在总结“连片扶贫开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点聚力”的筹资办法。

“上级财政补一点”: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800万元已提前到位。

“县级财政配一点”:县级财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和压缩非生产性支出,筹措经费600万元。

“涉农项目统一点”:结合全县四大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情况,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通江县整合产业化发展、老区建设等8大类项目资金6350万元,集中投向小农水项目区。

“农民群众筹一点”: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一事一议”,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先干先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让群众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项目区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建设,积极投工投劳折资1270万元。

“社会资金投一点”:全县涌现出了100多户水利大户,共筹集社会民间资金达780万元。

“园区业主入一点”:杨柏乡水果园区、民胜镇食用菌园区等业主,主动参与小农水建设,先后通过入股捐赠等方式集资670万元。

借助“六点聚力”的乘数效应,不但打破了资金瓶颈,而且实现了“1800万元”向“11470万元”的嬗变。

钱该怎么花——

“五民一补”拴好安全带

通江县在小农水建设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实行“项目民报、方案民定、工程民建、建设民管、资金民审、先建后补”的建设管理机制。同时,该县出台了符合实情的小农水建设制度和资金管理办法,对国家补助资金一律实行先建后补、县级报账。群众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折资一律由村民代表大会推选人员组成资金筹集、管理、使用、审查小组,讨论制定管理办法,专人专账管理;资金支出须管理小组定期审查并公布结果,分村分工程结算,接受群众监督,由受益者户户签字方可办理工程验收和资金结算报账手续。

大兴乡东郡村老支书杜元富家中至今还保存着一张“水利工程农户明白卡”,上面详细记载着投工投劳、筹资标准、土石方开挖、工程占地、青苗补偿等内容,杜元富说:“我们还在全乡聘请了21名义务监督员,对项目资金进行全程监督,这样就给资金监管拴好了安全带”。

建后如何管——

“三权一责”注入新活力

通江县在小农水项目建后管护上,除了推行“自建、自管、自受益”私人投资管护模式外,按照“放开建设权、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护责”的要求,还推行了“联户模式”和“协会模式”,由受益户(组、村)共同出资出劳,建好后受益户(组、村)共享所有权和经营权,共有管护责任。同时,实行核定水价、成本收费,形成以水养水、永续利用的新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小农水项目建后管护上只是负责监督指导,而不再是“永续投入、处处埋单”的责任主体。

一口口新建的蓄水池和整治一新的塘堰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山梁上,一条条水渠伸到田间地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使通江处处呈现出 “水兴百业旺”的崭新景象。

    文章评论
    内容:
    验证码:
    莱芜市绿丰节水灌溉设备有限公司
    Powered by 节水灌溉